中泰资管天团 | 姜诚:基金规模的“管出来”与“卖出去”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来源:中泰证券资管
又到了财报季,基金经理在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,持有人也在关注基金经理的业绩、组合以及规模。
有些惭愧,我们的规模缩小了。上半年,我们“一如既往”地错过了热点,净值表现乏善可陈。钱是理智的,不能讲感情,所以对规模的起落,必须得看开点。来了欢迎,走了欢送,不必强留,更没有抱怨。洛克菲勒说过: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谊,远胜过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认同规模是管出来的,而不是卖出来的。
但销售工作就不重要么?
近期基金经理该不该频繁参与销售的话题被热议。现实点看,参不参与往往不是基金经理的主动选择,不是该不该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的问题。对一个无名气、无资历、无过往业绩的新基金经理来说,频繁路演宣讲,传递投资理念,陈述投资框架,应当是一种本分。世界上有两件事儿最难:一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,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。要同时干成这两件事,能不磨破嘴跑断腿么?当然,销售结果不止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个人努力,还仰赖基金公司的品牌力和渠道力,但平台的强弱往往代表着首位数后面跟着几个“0”,它是一种强化,而非完全替代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也认同规模有时是卖出来的。
还有一种情况。
基金好卖不好做,好做不好卖。当下正值基金发行寒冬,应不应该大力卖?从短期投入产出比来看,基金经理应该不求多卖,埋一颗种子即可,等待牛市开花。但从长期客户体验来看,努力多卖一分,行业风气就能正一分,客户回报也可能多储备一分。一位同事刚刚发完一只新基金,三周路演近三十场,在她身上,我仿佛看到了五年前的自己。所以有些时候,是否也可以说基金经理需要去大力销售?
一场简单的基金经理路演,背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动机;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,却往往是脸谱化的。基金经理卖力销售,在一些人眼中叫不务正业;只做投研不管销售的,在另一些人眼中又变成了不接地气。所以啊,要正确地评价一个人,评估一件事儿,我们要谨记芒格的教诲,从不同角度去看,用不同模型去框。真知灼见可以听起来简单,获得的过程却从来都不简单。
很多道理也是这样,当你有了立场,它就要么在左边,要么在右边,其实它往往在中间。我们研究的很多企业也是这样,当你有了标尺,有些公司就是好的,另一些就是坏的,其实它们多半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。比如说,企业文化好的,执行力可能不好;执行力好的,战略可能不好;经营稳健的,进取心可能不足……还有更普遍的一种情况,那就是多数今天的好公司明天会变坏,虽然今天的坏公司明天很难变好。
这就是我们所投身的商业世界,无论是我们自己的事业,还是我们研究的企业,都被复杂性和随机性掌管。很少有什么事儿是能被准确预测的,就好比年初预计不到今年的基本面这么差,三年前没料到那些公认的白马股会这么跌,十年前想不到当时的好公司现如今多数都拉胯了,又好比二十年前的我绝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干上基金经理这一行。
但在未知面前,也不必踯躅不前,因为“知道自己不知道”已经让我们赢在了起跑线。在此基础上,有合理的预期、合适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,虽然无法保障巨大成功,却也很难失败。
我的预期是(排名不分先后):
取得体面的业绩,无需耀眼;长期战胜市场,无需时时跑赢。
赢得体面的声誉,但无需太多的关注,因为被捧得越高,被摔得也越惨。
获得体面的收入,给家人体面的生活;淡化财务自由,注重精神自由。认为只有靠很多钱才能自由的人,有钱了也往往不自由。
我的方法是:
淡化观点,注重事实。像考古学家一样去还原企业的样貌,而非像预言家一样去构造新的叙事。
在宏观上乐观,在微观上悲观。中国经济会继续蓬勃发展,却不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能成长壮大,对自己买的股票更要小心。在低先验概率下,努力提升条件概率。
相信社会是在重复中进步的,又要小心“这次不一样”。旧产业的龙头有更高的赚钱概率,却要警惕价值陷阱;新产业的轮廓不够清晰,却要时刻观察谁是能走出来的赢家。
发下等愿,安全边际不可少。
我的态度是:
不轻易相信,不随便否定,保持开放。
少下结论,多跟踪,勤修正。
少评价别人,多反省自己。
好好沟通,讲人话,讲真话,业绩好时少说话,业绩糟时多说话。
今年股市让人纠结,而我对市场又从来都没有观点,所以有的没的汇报了些当下感想,向小编交差,也祝大家健康,平和,自由!